5月15日,智慧无锡微博曝光了一则消息,本市连元实验幼儿园老师疑似体罚幼儿,单独拎进厕所被“收拾”的消息。该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在下面的评论中,主要有这样三派意见:一派认为,为了教育调皮的孩子,教师应该使用“棍棒”教育。另一派则认为体罚与虐童是没有区别的,再调皮的孩子,教育的时候也不可以使用体罚措施。最后一派则是戚戚然地认为幼师难做。笔者通过分析案情,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5月13日,赵先生认为自己六岁的儿子在无锡连元幼儿园被老师单独拎进厕所踢了一顿,膝盖上有明显的淤痕、青肿,儿子现在不敢上幼儿园。14日,赵先生来到幼儿园调取监控,监控显示,在5月10日11点54分左右,吃完饭午睡前,赵先生的儿子坐在椅子上,与其他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被张老师一把拉了起来,然后和另外两个孩子被带到厕所门口。接着赵先生的儿子还被单独带去了厕所。由于厕所内没有监控,画面就停留在了厕所外面,但随后视频中传了孩子清晰的哭声。
面对这一事件,幼儿园方面回应称:拎孩子的事实确定,确实有违师德,但孩子的哭声可能是被张老师踢了,也可能是被老师吓的,进入厕所后是否有踢的行为仍有待进一步查实。老师到底有没有体罚孩子我们姑且不予谈论,但是该园的老师确实是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即教师在面对孩子受伤时,没有给予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家长的行为并不是无理取闹。近年媒体曝光了许多幼儿园“虐童事件”,红黄蓝幼儿园老师虐童案、携程亲子园虐童案等等,一张张照片触目惊心,每次都能占领社会新闻的头版头条,家长更是提心吊胆。所以面对孩子身上突然出现的伤处,家长们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自己的孩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遭遇了虐待。所以在这起事件中,赵先生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而为赵先生种下怀疑的种子的,则是老师对孩子受伤一事的不重视,不与家长进行沟通。
胡一律师曾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流程》的讲座中,区分不同的身份对教师应该做的措施进行了基本的概括。教师在遇到孩子受伤这一情况时,应当立即将孩子送往医务室,由医务处老师进行判断并予以先期处理,再向校方进行汇报,此外应在放学后与家长说明情况。如果根据医务处老师判断伤情严重,则应当立即通知家长,送往医院,并向校方报告。这样才会消灭家校间误会的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争执。
当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是如何受到教育的时候,这种不知道就会催生出想象的空间,使得家长产生各种的联想,当孩子受伤时,这种联想则会无限放大,上升为“虐待”、“体罚”等等。上述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就是由于园方基于小赵同学的伤情没有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使得赵先生产生了不好的联系,下面一步步地调监控、报警,都是在验证自己的推理。如果在一开始老师就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这次的事件就完全可以避免。
今年来,教育界都在强调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但是什么能增加家校之间的信任呢?是透明。家校之间要保持沟通,围绕幼小的孩子,要时时互通有无,这样才能增进互信,共同教育好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