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9月27日上午,米脂县“4.27”故意杀人案罪犯赵泽伟在陕西省米脂县被执行死刑。震惊一时的”米脂案”终于迎来了最终审判。
案件回顾:
2018年4月27日,18时10分许,山西米脂县第三中学学生放学途中发生了一起恶性砍人事件。一名男子在学生放学必经的窄巷中挥刀乱砍,有19名学生受伤。
2018年7月10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赵泽伟故意杀人一案,并当庭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赵泽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被告人赵泽伟在法定上诉期限内表示不上诉。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于7月24日依法将该案报送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于8月2日复核终结,裁定同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认为,被告人赵泽伟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赵泽伟因工作、生活不顺而心生怨恨,并迁怒无辜,蓄意报复曾经就读初中的在读学生,在公共场所持刀疯狂捅刺,致21名中学生死伤,其中,9人死亡、4人重伤、7人轻伤、1人轻微伤,犯罪动机卑劣,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和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坏,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惩处。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审判决、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据此,依法核准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原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赵泽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裁定。
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有9个花季生命凋零在这个午后。事发后,袭击者赵某某很快被民警、老师和路人控制。问及向学生挥刀的原因,赵某某声称自己原是米脂三中的学生,在学生时代遭遇校园欺凌,所以对学生怀有怨恨。
但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他犯罪的理由;不论被告人自己经历过什么,都不是伤害无辜孩子的理由。
这是一起校园暴力在多年后发酵而引发的惨案,可见校园暴力影响之久远。这个事件的发生也给学校敲响了警钟,面对校园暴力,校方应当如何处理呢?
校园暴力是什么?
老师和校方必须明确校园暴力不是他们所认知的,学生间的小打小闹,也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之间无关痛痒的玩笑,而是可能是非常严重的校园伤害事件,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
下面是几例被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例!
重庆市荣昌区某中学,多名初中女生殴打另一名女生兰兰,致其十级伤残。起因竟是兰兰住校期间不注意个人卫生,而引起同寝室女生的“公愤”。
无独有偶,小敏是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平时居住在宿舍。今天的某一天,夜间12点,小敏突然被抓住头发从上铺拖了下来,一共八个女生,对她进行了殴打,旁边还有人拿着手机拍照、录视频。经检查,小敏耳膜穿孔,右耳听力丧失。
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和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他们喝尿吃屎。
济南历城区某中学读初二的雯雯因为跟同班的男生多说了一会儿话,就被该男生的女友喊来俩同伴扇了耳光。
这些案例触目惊心,然而可怕的是这些被报道的校园暴力的案例都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没有被报道的案例。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有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而有87%的学生在、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面对这样的数据,老师和学校最为离校园暴力最近的那一个人,是否应当为学生筑起防校园暴力的防线呢?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要找到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老师以及校方就应当了解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主要类型: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调查,校园暴力可以分为身体暴力、言语暴力、社交暴力以及网络暴力这四种。身体暴力,显而易见,就是采取对受害者采取身体上的殴打、伤害。言语暴力,就是使用言语侮辱、嘲笑受害者。社交暴力,一种更可怕的校园暴力形式,集体孤立一个人,尽管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在心灵上会对受害人构成沉重的打击。最后一种网络暴力,网络的世界新奇广大,但是由网络而产生的暴力一旦爆发,对学生的伤害非比寻常,因为这意味着铺天盖地的伤害。
在这四种暴力中,言语暴力和社交暴力的发生率分别有49.6%和37.7%,可以认为是最主要的校园暴力形式。而身体暴力占了19.1%,最为最经常被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它的比例是不高的,可见校园暴力事件的数量之多,但是作为最容易被社会“看到”的暴力形式,它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最后网络暴力占了14.5%,占的数量比较小。
同性别的暴力事件较异性间的暴力事件更为频繁。男男和女女间的暴力事件占总数的85%。与男生间的硬碰硬的暴力相比,女生间暴力更多的表现为言语暴力和社交暴力,对受害方造成心理创伤的比例更高。
校园暴力的原因
在了解了校园暴力的类型后,应当了解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根据调查,有55%的矛盾原因来自于日常的摩擦,17.5%来源于钱财纠纷,15%源于情感纠纷,还有7.5%的是由于偏激心理。
许多学生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生理上的发育阶段,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很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他们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他人的需要。同时,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心理健康教育缺位,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也就成为了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校方及老师应当怎么做?
作为离校园暴力最近的那一部分,老师和校方应当构筑好第一道防线。对校方和老师来说,最重要职责便是教育、管理和保护。首先,面对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评、惩罚外,更应该仔细调查他们为何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识别暴力的产生的因素,如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有家庭暴力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的“暴力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模式。其次,利用师长的权威身份去教育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必须向学生明确,校园暴力是违法行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去伤害另一个人,人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还要告诉学生,如果受到了校园暴力一定要发出声音,沉默不能让施暴者停止暴行,而只能让他们变本加厉;校方也要明确地向学生们发出这样的信号: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必定会受到惩罚。校方对校园暴力行为应当是严厉惩罚,绝不姑息,不能存在为了学校的面子而遮遮掩掩的现象。
在管理的角度上,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校园暴力起源于一些日常的小摩擦,而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小摩擦,才导致爆发了校园暴力。所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当在平时注意引导,教授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小摩擦、小矛盾。当学生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小摩擦而放任同学们自己解决,而是应当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必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平地解决矛盾,或者为学生解决矛盾。
保护学生不受校园暴力的侵害,校方应当在每个班级选定一个防校园暴力负责老师,重点关注那些性格“强硬”、“倔强”的孩子,避免由他们引发的伤害事件。在偏僻的角落安排老师巡查,杜绝隐藏在角落的校园欺凌事件。
校园暴力之下,每个孩子都是受害者。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遭受了重大的损害,在之后的岁月中,这种伤害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在米脂惨案中,赵某某就是如此,从当年的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而之前的施暴者漠视校纪校规,必然会受到惩罚,此外丛林法则之下,每个施暴者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最强,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受害者。从施暴者到受害者,从受伤者到施暴者,这是一个死循环。切断这样的死循环,从校方的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