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杭州一幼儿园十名中班小朋友误吞玩具“水宝宝”,被紧急送医。7月3日,6岁的玲玲(化名)将家中一塑料瓶的“水宝宝”带到幼儿园。下午与班上同学一起玩耍时,有小朋友说“水宝宝”可以吃,玲玲便打开瓶子给9位同学每人分了2颗,自己也拿了两颗,大家一起吞食。老师发现后立即通知家长,同时将孩子们送至医院。 7月5日从该院获悉,因送医时距离孩子吞下“水宝宝”时间间隔较短,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暂时没有采取措施干预。目前,十位小朋友已出院在家观察。
律师说法:
在上述案例中,玲玲将家中的“水宝宝”带到幼儿园,与班上的同学一起分食了这些“水宝宝”,引发了十多个小朋友进医院的事故。尽管这些小朋友并无大碍,但是我们必须从这起事件中寻找这起事故的起因,从而更好的避免这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首先,是晨检制度的缺失。什么是晨检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早晨孩子入园时,各班老师在门口对孩子进行检查。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肯定该幼儿园的晨检制度不完善,有没有严格遵守“一模、二看、三问、四查”的晨检规范。如果幼儿园老师严格遵守了这一规范,就可以有效的将这一瓶“水宝宝”拦在门外。
幼儿园晨检意义重大。幼儿园晨检不仅是检查口袋、书包中是否携带危险物品,而且也要检查孩子身体是否有异样,如果有异样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到医务室,由校医判断是否是传染性疾病,是否要及时送医。晨检制度的规范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有效地将危险拦在校门外,保障孩子的安全健康。
此外,幼儿园带班老师对危险物品的警惕性不高。当小朋友拿出那一瓶“水宝宝”的时候,老师并未提起足够的警惕,而是放任孩子们继续玩耍,这才导致了最后孩子们吞下“水宝宝”的意外,这也是一种未尽管理职责的表现。不仅是刀、针、剪刀等硬危险物,对于一些软危险物,教师们也应该提起足够的警惕。软危险物是指,玻璃珠子、“水宝宝”、磁力珠等易被误吞的小玩具,还有瓜子、花生等易被呛入气道的小零食等。对于这些软危险物品,幼师们更应该提起足够的警惕。当看到儿童手中出现软危险品时,立即转移到自己手中,妥妥善保管直至教到家长手中。并向家长说明软危险物的危害。
学生的安全有赖于老师的尽职尽责,老师的善尽职责也能为自己换来学生的尊重与爱护,这是良性循环,是建立和谐家校关系的关键。
建议:
1. 幼儿园必须实施晨检制度,且要严格地遵循“一模、二看、三问、四查”的流程,严格的晨检有利于将危险隔绝在幼儿园门外。
2. 教师必须警惕软危险品,当看到儿童手中出现软危险品时,要立即转移到自己手中,妥妥善保管直至教到家长手中。并向家长说明软危险物的危害。这些都是履行管理职责的要求。